当前位置:首页>管理咨询>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查询: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确保检测设备和测量过程能够满足预期用途。计量管理体系是通过对检测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把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减小到最低程度,把不准确测量造成的产品质量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以便使计量管理体系在矿井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其他目标时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1.2本手册适用于矿属相关生产、服务单位。

        2.引用文件与标准

        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VIM: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础术语》给出的术语和定义

        3.术语和定义

        为准确使用本手册,本手册采用了GB/T19001-2000和VIM:1993中给出的以及下述的术语和定义。

        3.1 计量管理体系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须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3.2测量过程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3.3测量设备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

        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4计量特性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3.5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3.6计量职能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计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

        4.计量管理体系总要求

        矿井按照GB/T19022-2003总要求,以顾客的测量要求为关注焦点,运用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建立持续改进的计量管理体系,根据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确定测量过程的严格程度,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够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为矿井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计量保证。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1.1计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矿井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持条件,矿根据总体计划和要求建立并规定计量职能部门,以保证计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满足整个矿井质量目标的需要。矿计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并按照GB/T19022-2003标准要求,编制计量职能分配表,如图3所示。

        5.1.2职责和权限

        ----------矿长

        全面主持行政工作。制定和颁布矿计量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负责管理评审,授权管理者代表,对计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负责,批准计量管理体系手册,负责建立和调整组织机构,审批并确保计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资源。

        -----------总工程师  副总工程师

        对矿长负责,主持全面技术工作、科技管理工作、计量管理工作;“一通三防”工作、安全技术技措、及措改计划实施工作。确保计量检测工作适应生产技术和科研发展的要求。负责全矿职工计量管理体系的培训工作和计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工作,保证矿井生产符合规定要求。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做好上述分管工作。

        ----------管理者代表

        由矿长委派总工程师为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履行如下职责:

        a)负责按GB/T19022-2003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改进计量管理体系;

        b)负责组织制定、审批计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c)负责向矿长报告计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d)负责组织计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e)负责计量管理体系的内外的协调和联系。

        ----------认证办

        a) 协助矿长组织管理评审。

        b) 组织编制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

        c) 负责内部计量管理体系审核,实施测量改进及纠正预防措施效果的验证。

        d) 将顾客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并确保体系满足计量要求

        --------科技科

        a)负责全矿的测量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管理工作;

        b)负责计量管理体系的业务管理工作;

        c)负责与计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沟通与联系;

        d)负责科技管理工作。

        ------------专兼职计量人员

        a)掌握计量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岗位的体系文件,严格按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要求,做好计量工作;

        b)负责组织本单位测量设备的送检,完成月度周检计划并及时将测量结果信息反馈到科技科;

        c)负责组织本单位测量设备台帐,做好帐物一致,加强现场计量标识管理,指导本单位职工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保养在用测量设备,并使其准确运行;

        d)指导本单位职工正确使用和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各单位计量职责与权限

            按相关程序文件执行。各部门有关人员的计量职责按各部门规定的岗位职责执行。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1为确保顾客要求得以满足,认证办应建立与顾客沟通制度,正确地识别和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5.2.2当测量结果产生的误差影响产品质量时,运销公司负责及时搜集顾客满意度信息,并保持记录,满足顾客计量要求。具体按《计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监视程序》中的4.6.1条款执行。

        5.3 计量目标

           计量管理质量目标应与计量方针相适应,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实施。

        a)认证办协助矿长组织制定计量管理目标,矿长批准;

        b)各单位和部门依据矿计量目标分解落实,并制定本部门的目标;

        c)目标是可测量的,即目标的实现情况应可以定量评价。

        5.4管理评审

        5.4.1管理评审会至少间隔12个月组织一次。当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可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增加评审频次。

        5.4.2管理评审的内容:

        a)计量方针、计量目标的可行性;

        b)计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c)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d)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法律、法规、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顾客的要求,对计量管理体系内容进行更新;

        e)测量设备、设施以及人员、组织机构等资源的适宜性;

        f)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g)顾客抱怨和重大不合格的处理;

        h)对体系改进的建议:  

        i)以往管理评审的措施落实情况;

        j)可能影响计量管理体系的其他变更。

        5.4.3管理评审会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者代表、有关矿领导及相关单位或部门参加,各相关单位或部门提供管理评审资料。

        5.4.4管理评审会议通知由认证办负责下达,参与单位按照评审内容准备评审资料,并在规定时间上报认证办,认证办将评审资料呈报管理者代表。

        5.4.5最高管理者对计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对计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与顾客有关的测量要求及资源需求,由最高管理者确定,责任单位组织实施,认证办组织验证,并保持管理评审记录,评审报告、改进措施及验证记录。

        5.4.6管理评审具体执行《管理评审程序》。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1.1人员的职责

        计量管理体系中相关人员的职责按5.1.2和5.1.3执行;各部门有关人员的职责按其制定的岗位职责执行。

        6.1.2能力和培训

        6.1.2.1为使计量人员满足计量工作所要求的相应资格和能力,强化计量人员的素质和计量意识,制定并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6.1.2.2认证办负责提供计量检测人员、专兼职计量员、计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的培训需求。

        6.1.2.3各单位和部门根据计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岗位需求,

        提供本部门各岗位计量人员的培训需求。

        6.1.2.4教育培训中心根据培训需求,编制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并保存各类人员的培训记录:

        6.1.2.5教育培训中心应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6.2信息资源

        6.2.1程序   

        6.2.1.1矿井按GB/T19022-2003计量管理体系标准和计量方针及计量目标的要求,建立并实施矿井计量管理体系,编制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部门作业文件,正确掌握受控和确认程序,以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够满足计量要求,并持续改进有效控制。

        6.2.1.2文件控制

            a)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认证办分发、管理;

            b)各部门负责本单位部门文件的控制; 

            c)认证办负责外来文件的识别、分发的控制与管理;

            d)部门文件包括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管理性文件是指计量

        检测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部门制定的管理性文件以及相关的外

        来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是指检定规程、校准规程、自校方法、测

        量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技术资料等文件;

            e)文件的编制、评审、批准、使用、更改、再次批准、标识、回

        收和作废等全过程活动的管理执行《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6.2.2软件

            依据计量管理体系要求,各单位和部门应对测量过程使用的软件和计算测量结果处理用的软件进行识别、控制并进行有效性测试,确保软件使用符合预期使用要求,具体按《测量设备管理程序》执行。

        6.2.3记录控制

        6.2.3.1制定并执行《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以证明计量检测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持续有效控制,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6.2.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测量过程形成的记录控制和管理,认证办归口管理。

        6.2.3.3记录是阐明计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文件。

        6.2.3.4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等活动过程的控制执行《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6.2.4标识

        6.2.4.1为对测量设备现有状态和技术程序标识的控制,防止错用、误用或未授权使用,建立并保持《标识控制程序》。

        6.2.4.2本矿采用的测量设备标识种类包括:合格标记、准用标记、备用标记。 

        6.2.4.3科技科负责对计量标记的形式、内容、种类和使用方法进行统一管理。

        6.2.4.4各使用部门负责计量标记的粘贴、日常维护和管理,防止损坏、脏污和脱落。

        6.2.4.5各单位应识别经确认为特定测量过程的测量设备所用的相关技术文件并采用特殊的标识。

        6.2.4.6 标识控制具体按《标识控制程序》执行。

        6.3物资资源

        6.3.1测量设备

        6.3.1.1为加强测量设备管理,使测量设备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并处于受控状态建立并保持《测量设备管理程序》,对测量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

        6.3.1.2测量设备按A、B、C分类进行管理并建立测量设备台帐。

        6.3.1.3 测量设备的确认具体执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6.3.1.4测量设备选配时,应考虑顾客的计量要求、方法的科学性、费用的经济性、固有的最大允许误差与工艺过程的控制限应为

        1/3~1/10。

        6.3.1.5采购中心负责对测量设备的采购、科技科负责测量设备入库前检验、供应科负责测量设备的保管及发放,具体执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6.3.1.6使用部门领用测量设备时,应填报领料单,科技科备案、审批后领用。

        6.3.1.7测量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a)所有测量设备使用前,应送交科技科进行首次使用检定,检定

        合格后,纳入台帐管理; 

            b)测量设备的使用环境条件应符合《测量过程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6.3.1.8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按照《不合格控制程序》进行。

        6.3.1.9测量设备的封存和报废

            a)测量设备封存时,使用部门提出封存申请报告,经科技科批准后进行标识管理。

            b)测量设备报废时,使用部门根据矿有关规定向科技科提出报废申请,大型及关键工序用的测量设备需经矿分管领导批准后,由科技科开具报废通知单,予以报废,并从台帐中注销。具体执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6.3.2环境条件

            为使环境条件满足测量设备在测量过程中的要求建立并执行《测量过程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a)科技科负责对全矿在用测量设备的环境进行监督、检查,使用

        单位负责对所用测量设备的工作环境的控制;

            b)标准计量室、化验分析室应对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温度、湿度

        参数进行连续监控,以满足测量时的技术要求,并作监控记录;

            c)现场使用的测量设备应满足说明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d)应考虑非环境条件下的影响,若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达不到测

        量时的技术条件,应采取修正措施加以修正。

        6.4外部供方

        6.4.1为保证外购测量设备和外来服务的质量,以防采用不合格的

        测量设备和外来服务影响生产,建立并保持《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控制程序》。

        6.4.2对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应满足规定的要求。

        6.4.3测量设备使用部门,根据生产需求编制购置计划申请并经相

        关部门审批。

        6.4.4采购中心负责依据购置计划进行采购,对外部供方进行选择、

        评价和监视,并保存记录。

        6.4.5对购置的测量设备应建立验收和拒收制度,具体按《测量设备管理程序》执行。

        6.4.6综考办、采购中心负责定期对相关方进行审核,科技科负责委外送检和来矿检定时,对提供服务的单位进行评价和选择,各使用部门配合。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1.1为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建立并保持《计量确认过程管理程序》,策划并实施计量确认,确保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及时获得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并使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计量过程如图2。

        7.1.2计量确认间隔

        7.1.2.1建立并保持《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对确认间隔的确定与调整进行控制管理,以确保测量设备持续地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7.1.2.2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

            a)强检测量设备依据检定规程的要求确定确认间隔,不得变更;

            b)自检的测量设备依据检定规程、以往的确认数据及测量设备的

        使用情况、性能、环境、稳定性等自主确定确认间隔;

            c)自校的测量设备,可依据产品说明书的技术要求及测量设备的

        性能、稳定性、经济性等确定确认间隔;

            d)不易拆卸的测量设备可与该设备的检修期或大修期相结合,合

        理确定确认间隔;

            e)每年末要对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进行一次评审,确保测量设备

        的确认间隔的合理性并保持记录;

            f)适当时,可利用以前的数据。相关记录及相关的统计技术对测

        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进行调整。

            具体执行《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7.1.3设备调整的控制

        7.1.3.1建立并保持《计量确认过程管理程序》,以对影响测量设备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其他保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

        7.1.3.2测量设备使用封印的控制

            a)对影响测量设备计量特性的可调部位要进行封印;

            b)测量设备封印后,只有检定或测试人员有权开启。

        7.1.3.3封印损坏或脱落的处理措施

            a)发现测量设备封印损坏、脱落,有明显改动时应停止使用,并

        向科技科汇报,对该测量设备进行重新计量确认,重新封印后,方可

        使用;

            b)经检定、测试后确认计量性能确己改变,应对己确认的测量数 

        据重新进行评定,必要时追溯到上次确认时间。

        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应建立并保持计量确认过程的相关记录,以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

        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记录的管理具体执行《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7.2测量过程   

        7.2.1建立并保持《测量过程管理程序》、《测量过程控制程序》,对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并加以控制。

        7.2.2测量过程设计

        7.2.2.1建立并执行《测量过程管理程序》,以满足对计

        量检测体系测量设备的测量过程策划、确认、实施管理的需要。

            a)科技科负责对测量过程的监督检查;

            b)各相关单位对本单位的测量设备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

        实施并加以控制。   

        7.2.2.2控制要求

            a)依据法律,法规及顾客要求来确定测量过程;

            b)根据实际需要识别出简单的测量过程和高度的测量过程并形成文件加以控制;

            c)测量过程所需的操作人员应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程序》要求,并按照《测量过程控制程序》中的要求及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d)测量过程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必须确认合格, 使用条件符合《测量过程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e)数据处理修正,应遵循数据处理法则的要求;

            f)测量过程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依据《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处理,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7.2.3测量过程的实施

        7.2.3.1建立并保持《测量过程控制程序》,以确保测量过程在受控条件下实现并满足计量要求,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

        7.2.3.2测量过程的实施

            a)科技科根据所建立的企业最高标准,由计量检验人员依据相关

        的检定规程规定,利用已确认的标准器,对全矿相关在用的测量设备

        进行周期检定,并做记录;

            b)相关单位的化验人员或测试人员依据各自的行业标准、操作规

        程或规定,有证标样、有证标准物质、自校方法,制造者所提供的数

        据规范,通过有效的测量过程,有步骤地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和测

        量结果,并做记录;

           c)在每个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测量结果或对测量结果产生较

        大偏差时应按规程规定等要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过程的核验复

        测,并做记录;

           d)各测量过程应按要求, 准确有效的测量并做记录。测量完成后,

        应出具检定证书、测试报告、化验结果等相关记录,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

        7.2.4测量过程的记录

        各相关部门应建立并保持测量过程产生的记录,以证实测量过程

        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应包括:

            a)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和相关的操

        作条件;

            b)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

            c)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

            d)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

            e)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

            f)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

            g)人员能力(要求和实际具备的)。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1测量不确定度

        7.3.1.1建立并保持《测量不确定度控制程序》,以正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控制被测量值的分散程度,确保量值准确可靠。

        7.3.1.2控制要求

            a)对确认测量不确定度使用的标准装置标准器、试验用的测量设

        备等关键性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评定其不确定度;

            b)外委确认的测量设备,应要求服务方提供不确定度;

        c)对简单的测量过程所用的测量设备可适当抽取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d)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人员,必须了解有关测量不确定度的术语、测量不确定度分类、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等信息;

        e)根据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确定评价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方法,计算方法;

        f)根据测量设备提供的技术参数,评价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操

        作人员对不确定度的影响;

        g)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要认真做好测量记录和有关数据的收

        集,对测量不确定度做出全面客观的评定;

        h)详细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测量方法、测量过程、计算方法)形成文件以备查用。

        7.3.2溯源性

        7.3.2.1建立并保持《测量设备的溯源性控制程序》确保在用测量设备的测量结果合理、有效、准确、可靠。

        7.3.2.2控制要求

        各相关单位协作实施与配合;

        b)所有在用测量设备都必须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行业标准;

        c)所有在用测量设备都应在受控状态下使用;

        d)依法外委溯源的测量设备应按计划进行溯源;

        e)本企业内能够自行溯源的测量设备应按检定规程或行业标准进行量值溯源;

        f)无法溯源的测量设备应由使用单位有关人员依据自校方法或制造者提供的数据定期用适当的方式做基本的比较,来完成溯源,并做记录。

        8.计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为确保计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持续改进计量管理体系,

        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分析和改进过程:

        a)确保计量管理体系、过程符合管理标准的要求;

        b)持续改进计量管理体系。    

        8.2审核和监视  

        8.2.1通过内审、日常监视及相关统计技术确定计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8.2.2顾客满意

        8.2.2.1顾客满意度信息的收集可通过上门调查、座谈会、发放顾客意见调查表等方式进行。

        8.2.2.2运销公司负责对外部顾客投诉意见中涉及到测量设备未满足要求的信息进行收集,必要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8.2.2.3认证办对内部顾客反馈的意见,需要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整理分析,特别针对顾客不满意的意见,要分析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分析处理结果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实现计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8.2.3计量管理体系审核

        8.2.3.1建立并保持《计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监视程序》,以验证有关活动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及矿所确定的计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

        8.2.3.2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策划年度审核计划及策划内部审核,认证办负责内部审核业务,被审核单位配合。

        8.2.3.3计量管理体系内审至少每半年一次,每年要对所有条款、所有部门审核一遍,当审核频次需要增加时,要在实施审核计划中做出规定。

        8.2.3.4内审员由经培训取得资格证、管理者代表聘任,并与受审核对象无直接责任的人员担任。

        8.2.3.5审核实施前,审核员要按照分工列出检查清单,按照检查清单实施审核,并记录审核结果。

        8.2.3.6每次审核由管理者代表指定审核组长编制计量管理体系审核计划及审核报告,并将审核计划及审核报告分发给有关领导、部门。

        8.2.3.7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由审核组长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跟踪验证,验证结果填写完整并保存。

        8.2.4计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8.2.4.1认证办每季组织一次对测量过程的监督检查,各责任部门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8.2.4.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关键或特殊测量过程进行日常监视,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制定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

        保持记录。

        8.2.4.3各部门对关键或重要的测量过程参数数据,可采用控制图、统计表、直方图等统计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8.3不合格控制

        8.3.1建立并保持《不合格控制程序》,以保证不合格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确保计量检测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8.3.2认证办负责不合格控制的归口管理,各单位或部门负责本部

        门测量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识别、记录和隔离,负责将不合格信息

        反馈给认证办,并负责对不合格进行处置。

        8.3.3不合格包括不合格计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过程和不合格

        测量设备。

        8.3.3.1对产生的不合格应进行识别、评审、处置,并保持记录。

        8.3.3.2对不合格测量设备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查明原因并予以

        排除,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8.3.3.3对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改作他

        用时应采取限用标识,以防误用。

        8.3.3.4在调整修理前若计量验证结果表明,该设备在以往的测

        量结果中出现了明显的误差风险,应对已出据的测量数据采取必要的

        纠正措施。

        8.4改进   

        8.4.1各业务部门通过内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各自职责范围内收

        集的相关数据(因素),对计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行策划和管理。

        8.4.2纠正和预防措施

        8.4.2.1建立并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计量管理体系,消除实际和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8.4.2.2不合格信息的收集、处置

        a)认证办负责收集在内审、外审、管理评审及日常工作巡查中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信息;

        b)运销公司负责收集对顾客投诉意见的分析涉及到测量设备不合格造成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信息;

        c)认证办针对以上信息负责下发纠正预防措施通知单,并对措

        施进行确认,跟踪验证实施结果;

        d)责任部门负责针对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纠正或预防措施,并实施。

        8.4.2.3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保持

        有效地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应保持其长期有效性。认证办、责任部门保存相关纠正、预防措施记录。

        9.计量法制要求

        9.1总则

        为使我矿计量管理体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

        的法规、规章和技术法规规定的要求,下列活动各单位或部门必须按

        现行的法律、法规要求实施。

        9.2计量单位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9.2.1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9.2.2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9.2.3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9.2.4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9.2.5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注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9.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取得相应项目的计量检定员证

        9.4计量标准

        矿用于计量检定和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应经相关的质量技术监

        督部门按JJFl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

        使用。矿计量标准如图4

        9.5强制检定

        矿最高计量标准器和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并列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具体按《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中的4.4.1条款和《测量设备的溯源性控制程序》中4.3.1(a)条款执行。

        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强检形式、强检适用范围见图5《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强检形式适用范围图表》。

        10.技术能力要求

        10.1总则

        计量管理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矿井生产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10.2检测能力

        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a)质量管理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b)环境管理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c)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d)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10.3检测水平

        为确保产品质量,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a)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矿井的生产、经营

        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

        b)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计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新举措办公室主任岗位规范
电话管理规定创意提案改善制度
充分发挥工程监理作用确保工程质量策划与调查流程
采购管理制度采购工作实施办法
采购管理目标与内容表财务管理制度-成本管理规定
保险库管理办法项目管理之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项目管理: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工程项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介绍
行政管理之印章管理办法5S管理活动实施方案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技术服务

  •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