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管理咨询>质量意识下的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模式研究 查询:
     
质量意识下的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我国高职教育内部管理现实存在的借鉴过多、创新不足、不尊重教育规律、主观臆断现象严重、不重视人才储备只关心干部职级提升等问题,深入分析,从我国体制机制、高职院校管理缺乏质量意识和内部管理不科学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提出解决策略。文中倡导质量意识应该深入高职教育管理者,在高职教育内部管理上要用质量意识指导教学及管理工作。

  关键词:质量意识;高职教育;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15-04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特别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初步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不可否认,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但是,高职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却留下了自身内部管理很多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尝试把内部管理与教学质量相提并论,在质量意识下探讨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模式。

  一、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基本建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办学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但是,当我们津津乐道高职教育所显示的大数据时,高职教育固然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响着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借鉴过多,创新不足

我国的高职教育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职教育的整合升格,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基本沿袭中职管理模式,甚至为了向高等教育靠拢,照抄照搬本科高校管理理念和做法。主要表现: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以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主,院长为学院的法人代表。民办高职院校则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为学院的法人代表。院长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下设分管副院长,对院长负责。各部门设有处长(主任),对本部门负责。如此组织架构,基本确保了高职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但高职教育毕竟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它应该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特色,更应该凸显实践教学的特性和培养对象的职业性。在当前的组织架构下,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教务管理部门忙于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缺乏教学质量建设意识。教务管理部门向来被称为学院教学的中心和枢纽,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是其主要责任,但同时教务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还要承担教学建设和质量提升的任务,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疲于奔命,忙于救火却成了很多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写照。

学生管理部门则缺乏质量意识的指引,忽视对高职生学情的了解,套用本科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对学生放任不管,认为学生管不好主要责任在教师。特别是学生管理干部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和因人设岗现象普遍,最终导致学风建设每况愈下。

(二)人为因素多,尊重规律少

2013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120位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发展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办学经费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和生均拨款未落实;二是管理体制多元多极化,政府对高职院校过渡干预;三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高职生源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迅速崛起之后,为摆脱在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夹缝中的尴尬,借力中央政策文件精神,以创新为名,效仿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展开多、快、好、省的尝试。笔者以为,所谓的多、快、好、省,是指高职教育学校数量之多、发展之快、办学口碑之好和成本核算之省。如此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在教育领域,难免相伴而生出很多问题:

现有管理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据湖南工业大学周元明教授开展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有35%的管理人员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闭门造车,主观臆测,部门协商少,制度各行其是,过于零散,甚至部门条款冲突,导致同一事件有多个执行标准。如此进行高职教育管理,归根结底,就是缺乏一种质量意识的主导。

不以质量意识为准绳,更突出的表现在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上。很多高职院校为迎接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人才引进方面为装门面,短期聘用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和行家能手,待评估通过,马上改变做法,随意招聘一些应届毕业生,缺乏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和长远规划,这在民办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在专业设置上则采用头脑风暴法,更有甚者,则直接开设往年报考人数排名前列的专业,盲目性随意性严重。

(三)提拔干部多,储备人才少

在我国公办的高职院校,很大部分是采用政府化管理模式,以行政级别排资论辈,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由此衍生出以人管人和小势力团体的氛围,严重制约高职教育管理的质量提升。就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也存在机关单位所特有的行政管理色彩,最终导致学校上层决策过长,中下层执行过程不到位,没有形成职级的压力传递。据周元明教授调查,有近60%的教学一线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向教学一线倾斜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特别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人员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教师职务终身制,在分配上又是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可见,当前高职教育管理有很大部分是不以教学为中心,不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而是以追求职务提升为旨归。

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本应该是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法人、教师、管理干部、学生、用人单位、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主体,都应该要有质量意识作为主导思想,教高﹝2006﹞16号文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建设,重视过程监控,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在高职教育内部管理不够健全的体制机制下,本该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却成了升官的摇篮和行政职级提升的中转站。  二、原因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现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特别是以教育部16号文件为指导的历史条件下,全国高职院校掀起了内涵建设的大运动,从之前量上的扩张转移到质量提升上来。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教育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以致出现上述诸多现象,特别是在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和改正,将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探究其中原因,主要如下:

(一)体制机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中,党委领导作用不可或缺。在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基本是采用机关单位的党委系统部门设置与人员配备、行政系统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模式。即使是衍生的职能部门和服务部门,也生搬硬套相应的职务和岗位。这其实源自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大部分来自机关单位,接受的是传统管理方式的规训。在新的环境下,管理者缺乏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缺乏前瞻性和国际视野,于是乎,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至今仍无法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夹缝中突围,没有呈现高职教育规律。

(二)质量意识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在管理上多以借鉴为主,普遍缺乏质量意识指导。特别在规模扩张阶段,管理者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和获得更好招生,倾注全力进行宣传,与此同时也就弱化了内部管理上的质量监控。于是,在高职院校,依然是身份管理,薪酬分配仍是建立在学历、职称和身份上,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无法兑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无法遏制。有些事没人管,有些事人人管时有发生。在有些高职院校,所谓的质量意识,其实就是成本、利润和招生报到数。

(三)内部管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运行基本正常,但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学术本位无法得到体现,教学中心地位无法保证。据周元明教授调查,有6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者存在着封建家长制思想和浓厚的权力意识,将学生视为被管束的对象;36%的教师认为,学校对管理者监督渠道不畅通,信息不灵,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27.6%管理者认为,各校虽然有纪委、审计处,但监督制约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必性和严格的监督程序,以及错误或者失职的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

  三、对策

高职教育的内部管理主要是指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开展的决策、监督、执行、反馈的活动。通常说,内部管理科学有序,则直接影响到该校的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对上述弊端,高职教育管理者责无旁贷,必须转移到科学发展、质量提升的轨道上来,加强质量意识下的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转变高职教育质量意识,引进质量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摆脱不掉学术型高校的套路。在高职教育的质量意识下,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高低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完全无视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忽视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因此,必须转变高职教育质量意识,把高职教育的质量意识落到实处,树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强调学生通过学习是要提高个体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基本上是人的管理,因此,有必要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和的思想。在学校中,学生是每个教职工的学生,老师是所有学生的老师,每一位教职工都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甚至影响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可见,当所有教职工都将质量意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那么,我国的高职教育内部管理的困惑也就不再是困惑了。

高职教育在质量意识下,一定会健康稳定的发展。2000年版的国际标准ISO9000界定的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满足要求的程度成了衡量质量的标准。运用到高职教育管理中,则表现为满足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要求的程度。而他们的要求程度,又外化在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规格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形中已经表现为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高满意度,引进质量体系,借鉴ISO管理模式,将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联系起来,实现教学中心地位,通过质量认证,建成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促进管理水平和质量提高,最终获得社会认可。

(二)回归教育规律,推行精细化管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必须深谙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快,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紊乱,朝令夕改,无章可循、有章难循、甚至是有章不循。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缺乏民主、平等、自由的空气和教职工幸福指数偏低,创造力不足等等。教育部16号文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建设,重视过程监控,把学校的发展中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职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内涵提升,从管理上抓质量,推行精细化管理。

所谓的精细化管理,是指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是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企业只有不断地深化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赚到可以赚到的每一分钱,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已有成功典范。我国的高职教育内部管理也可进行精细化管理,2013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洪渠就精细化管理归纳七条:一是建立管理岗位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实现文本化管理;二是工作流程图表化,将学校内部管理视为完整的个体,注重部门之间协同创新;三是做好计划和目标;四是立足岗位自学践行。自我问责,自我诊断;五是管理类别化,采用纵横向分解;六是管理数据化,量化工作规划、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和计划等;七是管理信息化,用信息管理系统把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实训、考试、生活、财务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降低管理成本,为决策提供依据。

(三)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短期内的迅速崛起,确实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贡献。但在当下竞争环境下,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让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危机四伏,因此,在管理上,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就上文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要创新管理,主要要从管理观念、管理组织和质量追求上进行创新。

创新管理观念,首先要摒弃我国行政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成分,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这是我国高职院校特有的本质。人,是高职院校中管理活动的中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财富与资源。对教师,管理者要根据他们的合理诉求,积极主动提供服务,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对学生,管理者要满足他们求学和就业需求,满足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其次是要有经营理念。作为管理者,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必须要有成本核算概念,把学校管理物化为产品、资产和资本,用经营的思维把学校盘活管好;最后,在理念上还要有国际视野,现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经铺开,管理队伍的素质也必须与国际接轨,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更不必多说。

管理组织创新,首先变从前的金字塔式管理为扁平化管理,主要目的是加强职能部门专业化建设,弱化精简费专业行政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深化和完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明确教学管理部门和系部权责关系,教务部门要负责在教学管理中对共性的和方向性的建设进行引导,做到该管的管,该放的放。系部则要承担起专业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确保质量提升。

所谓的质量追求,就是高职院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要摆正教学中心地位,确保教学质量,在管理过程中制定好质量目标、质量行为、质量形象、质量原则、质量检测、质量制度等,让教职工真正能用质量意识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高职院校有了质量意识,将有利于创建优美校园文化,创建出先进的高职管理文化和培育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综上,笔者以为,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职能部门要做到协同创新,服务部门更要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而所有教职工也要全员参与,用质量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通过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树立质量管理理念,最终实现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元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现状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34).

  [2]张立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显示路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田维珍.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5).

  [4]张广宇,谭海清.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现状研究[J].岳阳纸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太刚.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6]李洪渠,石芬芳.从理念到实践: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路径与创新[J].高等职教,2013(34).

  [7]韩月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05(3).

  [8]李寿和.论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5).

  [9]李玉春,丁丽梅,陈湘君.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创新的思考[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0]李玉春,毕万利.试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1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中职德育课教学艺术策略初探中职电冰箱与空调器有效实训教学研究
高职中文速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中职导师制下的学长培养与应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现状及其强化措施试论中职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模具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实证探索
转化中职学困生,班主任要善于“点火”学习效应与甄选效应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维度
从新教材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联系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
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强师兴职教, 德技育人才——广东职业教育办学成绩斐然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深化多元办学模式改革 提升卫生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技术服务

  • 质量意识下的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模式研究,质量意识下的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模式研究